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微信
| 简体版 | 繁体版 |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年度计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2020年工作总结

2021-03-26 17:22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020年,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外风险挑战复杂多变等局面下,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攻坚克难,积极作为,全力以赴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供给保障。

一、主要工作亮点

金融核心指标全面改善。2020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569亿元,同比增长6.8%,高出GDP增速3.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10.83%;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089亿元,同比增长29.28%。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达1.2万亿元,结算规模全国排名第十,在9个边境省(区)、12个西部省区中排名第一。

金融改革系统推进。印发《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2020年工作方案》《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试点单位建设达标细则》,举办“险资入桂共建金融开放门户”线上发布会,各类机构3000人次参与,融资规模达400亿元,广西今年险资运用新增150多亿元,较年初余额增长近30%。确定南宁、柳州、桂林、贺州创建自治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推动兴业银行南宁分行等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建立绿色金融企业(项目)库。开展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6家试点银行签订创新试点意向合约41.8亿元。开展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办理业务555笔,放款22.6亿人民币。

金融集聚效应凸显。深入实施“引金入桂”战略,金融要素聚集达到新水平。中国—东盟金融城呼之欲出,2020年入驻金融机构(企业)已达162家,深交所广西服务基地、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广西基地、金融开放门户(广西)跨境金融数字有限公司、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跨境保险创新联合实验室、太平一中财东盟保险研究院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平台落地。今年以来,出台配套文件10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40项,其中中国首创15项,广西首创19项,典型案例27项。成功举办第12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在2020年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中,南宁在31个大中城市排名提升6个名次,上升幅度居各城市之首。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在全国首创推出财政贴息复工贷、稳企贷。政策结束时,全区银行机构累计为1.5万家企业投放贴息复工贷稳企贷416.15亿元,为企业节省利息成本8.33亿元。建立健全区市县三级政金企融资对接机制,各级各部门举办350多场融资对接活动,获得融资支持超过1500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降费。全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较年初增长21.07%,高于贷款平均增速,综合融资成本较去年下降0.84个百分点。金融精准扶贫力度大效果好,激活贫困地区“造血”能力。截至2020年末,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165.10亿元,较年初增长28.43%,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30.62亿元,累计发放386.3亿元,支持86.3万户次贫困户发展生产;深度贫困地区贷款增速38.32%,高于全区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4222”合作业务规模接近177亿元,居全国第九。

直接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形成“四个三”工作框架,推出直接融资“六大奖补”措施,2020年IPO待审企业及辅导备案企业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广西债券市场投资者恳谈会在上交所成功举办,自治区党政代表团访问深交所并在深交所举办2场路演活动,信用债券发行超过1900亿,增幅超过54%。首次建立全区2000亿元以上债券项目储备库,精选区内133家优质企业进入上市后备企业库。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动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启动建设“壮美广西·金融云”,研究建设地方金融监管大数据系统。持续改善金融营商环境,着力打造金融安全区,信用债券违约率为全国最低。

二、工作主要措施

(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稳企纾困金融支持

一是在全国首创推出财政贴息复工贷、稳企贷,先后出台《关于印发深入推进“复工贷”促进广西经济平稳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深入推进“稳企贷”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会同财政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企业复工贷款财政贴息工作方案》、《关于延长复工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期限暨实行稳企贷财政贴息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推动金融加大支持复工复产和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区市县三级政金企融资对接机制,各级各部门举办超过350场融资对接活动(其中自治区级30多场),向金融机构推送企业融资需求超过6500亿元,逾5500家企业参与现场对接,约2500家企业获得融资支持超过4000亿元。建设广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线上高效金融服务。累计有2.3万家企业通过平台发布融资需求近2000亿元,帮助1.7万家企业获得金融机构授信640亿元。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优势,为困难企业安排低成本转贷资金支持。印发《关于用好国开行优惠贷款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和广西北部湾银行、柳州银行、桂林银行组织投放总规模不低于50亿元的优惠贷款,安排专项转贷资金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单户企业贷款金额最高达3000万元。

(二)加快建设金融开放门户,扩大金融双向开放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2020年工作要点》《2020年中国东盟金融城建设工作要点》《重大金融发展平台实施方案》。形成《加快金融开放门户建设若干措施》《保险综合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人民币面向东盟跨区域使用工作指引》。制定《金融招商工作方案》《支持自贸区建设金融服务方案》《金融支持陆海新通道若干措施》《中国—东盟黄金产业园实施方案》《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筹建方案》等具体实施方案。   

二是强化金融招商。积极借助中国进出口博览会、中国金融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广交会等重大平台推介金融开放门户。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一年来组织或参与的大型推介活动达20场。开展金融大招商,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曼谷、新加坡等地向30多家金融机构推介,取得了积极成效。牵头负责民企入桂第一工作组,组织南宁、梧州、北海、崇左等市赴上海、安徽、福建招商引资。

(三)引入金融活水,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是推动出台强化金融信贷资金支持“八条措施”。起草并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信贷资金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稳增长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融资项目谋划、加强融资对接服务、加强融资问题协调、加强政金结对合作、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加强融资辅导培训、加强运行分析调度、加强评价激励约束等八条工作措施,其中金融机构向行业主管部门选派“融资专家”制度、确保每个行业主管部门至少有一个“金融明白人”等措施为全国首创。

二是线上线下齐发力促进政金企融资对接。线下方面,建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关于建立健全区市县三级政金企融资对接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成立强化金融信贷资金支持工作专班,建立融资对接联络专员制度,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融资对接工作局面。在全区开展大走访、大洽谈、大宣讲、大签约、信用大培育等五大专项行动,确保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百分之百走访,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和复工复产企业的融资需求百分之百对接。线上方面,加快建设广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高效金融服务。

三是持续优化企业融资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简易办”改革。会同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等4部门印发《2020年广西优化营商环境获得信贷专项实施方案》,推动信贷办理环节、时间和申贷材料“三项精简”,努力实现“468”工作目标,深入推进“一事通办”改革,编制完成“一次性告知”“最多跑一次”和“一次不用跑”3张清单。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获得信贷指标”满意率在去年排名第一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水平,我局窗口服务评议满意度100%。全区银行机构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抵押贷款的办理时间已压缩到3.32个工作日,远优于6个工作日的设定目标。融资担保审批事项由30个工作日缩短到15个工作日,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平均办结时限缩短为11个工作日。截至12月末,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已实现全区14个设区市全覆盖,完成预定工作目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271.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62%,平均担保费率降至0.97%,低于1%的设定计划目标。

四是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支持。围绕自治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陆续出台金融服务工业高质量发展、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多个专项政策措施,持续引导金融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保障。截至12月末,广西制造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2338.4亿元、6313.34亿元,同比增长18.15%、16.99%;全区“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业务累计投放433.914亿元,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2.9万户,平均年化担保费率低于1%。

(四)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

一是推动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拓宽农村信用体系应用成效。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创新开发各类线上和线下的三农、小微信贷产品,积累农村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推动商业银行打造依托“PC端+手机APP”的二代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并在百色那坡、凌云等8个县区试点推广。

二是升级推广融资担保及再担保机制,优化农村金融服务。1—12月,累计投放105.07亿元涉农担保贷款,累计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23317户。重点加强对生猪养殖、糖业等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创新反担保措施,推进再担保业务常态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如与制糖企业合作,以贷款人糖蔗款作为质押;与农发办合作,利用“先建后补”财政资金作为反担保措施。截至12月末,广西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纳入国家农担联盟再担保合作20.89亿元,纳入国家担保基金再担保业务金额14.1亿元,纳入广西再担保业务23.4亿元。

三是积极推动补贴、再贷款、奖励等措施落地,助力脱贫攻坚。自治区向中央申请定向费用补贴614万元,对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和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网点按上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业务补贴,支持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扩大农村金融覆盖面。会同扶贫办等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粤桂扶贫协作优惠政策操作指南的通知》,持续开展优化运用扶贫再贷款发放贷款定价工作,提高扶贫再贷款使用效率,指导广西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建立第三方债券质押管理办法,加强对借用再贷款高风险机构的监测。

(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业务,进一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水平

一是创新思路,系统谋划。起草《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3333计划”)》,即推进直接融资改革创新试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和创设首债续债中心等3项改革,建设交易所服务基地、企业上市孵化基地和资本市场金融创新及人才培育基地等3个基地,建好债券项目库、上市储备库和重点拟上市企业库等3个数据库,强化培训引领、强化市场引领和强化奖补引领等3项引领,形成我区资本市场工作框架和基础机制。

二是健全机制,强化激励。推动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本市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将成员单位从16个扩展到38个,并纳入14个设区市人民政府,增强了自治区资本市场工作的协同力。草拟《关于促进中国—东盟金融城基金大厦产业集聚的若干措施》,强化资金激励以吸引私募股权基金企业集聚。明确将显著提高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和发行信用债券等渠道直接融资的奖励标准,进一步激发企业上市(挂牌)积极性。直接融资奖补第一批58家单位,金额4645.79万元,目前正审核第二批83家,金额1898.67万元。

三是摸底建库,夯实基础。摸排广西债券储备项目,建立2000亿元以上的债券储备项目库,精选区内123家优质企业重新建立了上市后备企业库并编印成册,奠定了带领企业走进交易所的基础。

四是举办路演,促进对接。推动自治区政府组织2000亿元企业债券项目首次赴上交所举办“广西企业债券投资者恳谈会”,精选5家债券发行主体向全国超过40家知名投资机构进行现场路演。推动由鹿心社书记率领的广西党政代表团首次赴深圳证券交易所考察,并举办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路演活动。

聚焦发展,着力建设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一是出台《广西金融人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高层次金融人才项目团队引进补助方案》,研究出台《“领航”“英才”“远航”三大金融人才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力度,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联合主办全区市县领导干部金融能力提升培训班,各设区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金融工作的领导共200多人参加培训,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秦如培出席培训班并亲自授课;举办2020年全区地方金融工作培训班,区市县三级金融办系统80多名业务骨干参加培训,有效提升干部职工的金融业务能力。

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对接,从人民银行南宁中支、广西银保监局、证监局、各有关金融机构及县级单位选派12名优秀年轻干部,安排到金融开放门户指挥部及市县金融办等重大改革发展项目一线挂职,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从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农业银行广西分行等8家金融机构选派8名干部分别到融水县、三江县、大化县、都安县、罗城县、隆林县、那坡县、乐业县挂职,助力脱贫攻坚收官战,提供金融扶贫人才保障。

建立在外广西籍金融人才库,开展摸底调查和信息征集工作,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寻访人才。目前,在外广西籍金融人才已入库21名。优化人才服务,与自治区人社厅探索共同建设广西金融人才服务平台。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